本文转自【人民日报海外版】;
近期,中国游客普遍尝试了三个旅游的新事物——“预约”“错峰”和“限流”。这给游客们增添了一些新程序,但也创造了一种新体验——“摩肩接踵”的拥挤景象消失了,旅游变得更加有序和舒心。
由于疫情,纵观2020年的中国旅游,国内旅游目前成为旅游市场的唯一支柱。这对国内游而言无疑是“利好”,但我们也必须清楚:旅游业复苏可期,却很难回到从前。疫情防控,必将长期坚持;人们对旅游的需求,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。疫情之后,国内旅游亟待构建一种新常态:“低密度+高质量”。
“低密度”不仅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,更加出于游客体验的需要。笔者认为,实现“低密度”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:一是景区限流。经历了“五一”考验,“预约”“错峰”和“限流”将成为中国景区旅游的标准动作,“无预约,不旅游”“分时段游览”已开始在景区和游客中获得普及。二是全域引流。引导游客摈弃“从众心理”,选择更具创新性、体验性,更适合自己的旅游项目,而并非总是最有名的,真正从“景区旅游”跨越到“全域旅游”。三是淡季分流。旅游目的地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视“淡季”旅游,比如新疆,正在打造滑雪品牌,比如内蒙古,秋天的金色草原同样魅力无穷。
至于“高质量”,已成为疫情后中国旅游市场的主旋律,值得注意的是:高质量是一种新的标准,也是一种新的价值导向——真正的高质量是基于“用户体验”来评价的,以需求为导向,构建更加完善的旅游消费链和旅游服务体系,让游客消费“心甘情愿”。
“低密度+高质量”尤其适用于国内长线旅游的发展。一方面,出境游市场需要在国内寻找替代性市场,云南、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古、黑龙江等长距离目的地将成为新热点;另一方面,人们通过疫情开始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,更加珍爱大自然,珍惜生态环境,以“大山大水”驰名的西部和边疆目的地,也将更加受到游客的期待。
而近些年国内的长线游一直比较尴尬,风景不输世界,但其直接竞争对手正是以壮阔自然景观著称的新西兰、澳大利亚、非洲和南美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。未来,国内的长线旅游目的地需要建立一种新的“高质量发展观”:游客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,游客的口碑远比广告重要。
在供给端,建议国内长线游目的地更加提倡“野奢”理念——在体验上最大化地亲近自然,在建设上最小幅度地介入自然,汽车的服务体系和营地型产品值得被推广。而在需求端,希望旅游目的地能深刻地理解:游客走向远方,更像是一次“游牧”。早期的游牧,是逐水草而居,是一种生产劳动;而现代的游牧,是人们越来越渴望走出熟悉的环境,抛开日常,找寻另一种生活,为心灵放牧——草原、沙漠、森林、戈壁,都是“心灵的牧场”;中国大地上的灿烂文化、民族风情,都是“诗意地栖居”。为中国游客创造“美好生活”,是中国旅游真正的使命所在。